常见问题
首页  > 公司新闻  > 常见问题  >  越微博 越寂寞?

越微博 越寂寞?

1970-01-01

  注册Facebook的人都不想变得可悲又孤独,但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伊桑•克罗斯(Ethan Kross)最近的新研究提出,Facebook正让我们有这种感受。克罗斯和同事在两周内每天给82名安娜堡市居民发5条短信,调查研究对象的整体情绪、他们有多担忧和孤独、他们使用Facebook的程度,还有从收到上一条短信起,他们和别人面对面交流的次数。克罗斯发现,研究对象在两条短信之间用Facebook越多就越不开心,从研究开始到结束的总体满足感也有所下降。克罗斯根据数据提出,Facebook让使用者不开心。

在探索“Facebook 如何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这个问题上,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乃至相悖的结论。为了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着眼于人们上Facebook时究竟在做什么。图片自网络

  对互联网(尤其是Facebook)让人更加疏远的研究支持克罗斯的结论。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罗伯特•克劳特(Robert Kraut)发现,人们上网越多,就越感到孤单沮丧。在第一次上网之后的一至两年内,他们上网频率越高,幸福感和与周围人的联系就越低。

  更孤独的人也并不是更容易上网,最近,一篇回顾了75个研究的文献综述得出结论,“使用Facebook的人和不用Facebook的人性格特点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不知为何,互联网让用户感到和别人更加疏远。一篇写于2010年的综述分析了40个研究课题,也证实了该趋势:使用互联网对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有微小的、但在统计上显著的不良影响。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Facebook会激发醋意而导致感情问题。

  另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使用Facebook也会增强嫉妒心:用户花越多时间浏览Facebook(而不是发原创信息或者和Facebook上的内容互动),他们的嫉妒感就越强。汉娜•克拉斯诺夫(Hanna Krasnova)和同事认为,这是由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对比效应”造成的结果。由于人们多和自己大致相似的人交往,这种对比效应就愈发凸显:正因为比较的对象是思维方式类似的同龄人,所以得知他们的成就会造成更大的打击。最近,心理学家贝丝•安德森(Beth Anderson)和同事在评估Facebook的影响后认为,使用Facebook会让人很快上瘾,也同样会产生令人烦躁的负能量,让用户讨厌社交网络,有些讨厌的因由和当初让人注册Facebook的原因一样。我们想知道别人的情况,也希望别人了解我们——但就是在这种彼此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开始怨恨彼此的生活,也开始怨恨保持我们觉得自己需要不断保持的形象。专门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和社交网络分享动机的心理学家塞缪尔•戈斯林(Samuel Gosling)说:“很可能,正是那些一开始很吸引人的东西,到最后反而让人避之不及。”

  不过,和关于Facebook的其他发现一样,其反面论点同样成立 。2009年,塞巴斯蒂安•巴伦苏埃拉(Sebastián Valenzuela)和同事得出了与克罗斯相反的结论:Facebook让我们更开心。他们还发现Facebook能够提高社会信任度、增进社交往来,甚至鼓励人们参与政治活动。巴伦苏埃拉的发现非常符合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交长久以来的认识。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在自己的书“Social: 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中提出,社交网络是我们和他人分享的一种方式。成功分享后,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感常常会起到自我激励作用。社交媒体的普及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阅读和看东西的方式:我们在消费信息的时候会考虑用什么方式、和什么人分享这些信息。甚至在分享信息之前,光想到成功分享就能激活我们的奖赏处理中枢。

  虚拟的社交联系甚至可以缓冲压力和痛苦: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和同事于2009年的研究证明,当女性受到疼痛的刺激时,握住男友的手或者看男友照片可以减轻痛感,而且照片麻痹疼痛的效果要比身体接触强一倍。“强制想象”就是真实事物的精神体现,心理学家文迪•加德纳(Wendi Gardner)和辛迪•皮克特(Cindy Pickett)将其称为“社交零食”。出于某种不知名的原因,距离的因素和强制想象有麻醉效果,我们或可期望这种效果也能推广到社交网络上所有朋友的照片。

  虚拟的社交联系可以缓冲压力和痛苦,看男友的照片能减轻女性疼痛的感觉,我们或可期望强制想象的麻痹效果也能推广到社交网络上所有朋友的照片。

  上面说的都是值得信赖的研究,但在探索“Facebook 如何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这个问题上却得出了不同乃至相悖的结论。为了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着眼于人们上Facebook时究竟在做什么。

  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和社交网络分享动机的心理学家塞缪尔•戈斯林说:“这问题之所以这么复杂,是因为Facebook可以做很多事,而且不同人都在用Facebook做这一系列不同的事。不仅如此,他们还造成改变,因为人们自己就在改变。”2010年,一项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课题发现,如果人们直接和他人互动(给彼此留言、发私信或者“喜欢”某消息),他们的社会联系感和社会资本都有所提高,孤独感下降。不过,如果试验参与者只是被动地消化了新闻内容,Facebook则造成相反的效果,即降低与他人的联系感而增强孤独感。

  密苏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还测量到了这种效果的生理表现。实验中,被试眉毛上端和眼睛下部粘了4个电极以记录面部表情,此研究法称为面部肌动电流描记法。当被和Facebook积极互动时,从他们的生理反应测量到幸福感显著升高;而在被动浏览时,这个效应就消失了。

  约克大学的约翰•伊斯特伍德(John Eastwood)和同事今年上半年的研究结果与以上发现相符,他们写了一篇关于“无聊”的统合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无聊,因而不开心?答案是注意力。我们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不感到无聊,而不专注时无聊的感觉就出现了。伊斯特伍德的研究和最近关于媒体多任务处理的研究证明,我们把注意力分散在越多的任务上,就越是难以对每件事都保持专注,因而变得越来越心烦意乱。

  换句话说,Facebook所代表的那种持续在线和媒体世界,是社交网络的宿敌。将Facebook的使用情况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来研究的所有课题都发现:平均下来,用户被动浏览新鲜事所用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主动产生内容和与其他用户发生互动的时间。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研究Facebook总体使用情况的课题,总会得出“Facebook对情绪有负面影响”的结论,例如克罗斯对安娜堡居民的研究。因为需要将注意力分配在其他事情上,我们更容易被动而不是主动地用Facebook。无论什么媒介,被动的经历都会转化成脱节和无聊感。

  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告诉我,他研究发现大学生如果没了手机或电脑,只要呆在房间里几分钟就开始“发疯”。威尔逊说:“可能你会觉得我们可以用这时间精神自娱,可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已经忘了该怎么做。”只要我们有闲,互联网就是一个极诱人又可迅速填补空隙的解决办法。我们无聊,刷一下Facebook或者Twitter,然后变得更无聊。摒弃Facebook并不能改变的事实是,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时候忘记了该如何正确而有意义地集中注意力。从这点来看,Facebook并不是问题。症状才是。



相关TAG:网站建设   网站运营   电子商务   SEO优化   付费广告  
暂无友情链接数据
联系方式